3月13日,云南省检察院组织机关及铁检分院全体检察人员走进云南省大剧院,集体观看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以沉浸式学习形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此次活动将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课堂从会议室延伸至艺术舞台,通过文艺作品的力量,重温“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历史壮举,激发检察队伍的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光辉与全体检察人员一同观看演出。
话剧《澜沧水长》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真实事件为主线,生动演绎了澜沧江畔各族人民从隔阂走向团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史诗历程。“大河水从哪里来?大河水流到哪里去?”剧中反复吟唱的歌谣,将观众带回70多年前的澜沧江畔。解放军民族工作队肩负着团结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使命,深入边疆民族山寨,以心换心、真诚感召,引领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组织各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召开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剧中高潮“剽牛盟誓”仪式中,鼓声震天,26个民族代表高举酒杯,以“喝咒水”的古老习俗立下誓言:“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舞台中央,象征民族团结的誓词碑缓缓降下,演员们以极具张力的表演展现了各族儿女从犹疑到坚定的心理转变,让观众真切感受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民族团结的弥足珍贵。
“‘剽牛盟誓’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用真诚和牺牲换来的信任。作为边疆检察官,我们要像剧中工作队一样,用法律守护各族群众的权益。”
“作为新时代的检察人员,我们将接续奋进,以司法为民的实践,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澜沧江水奔涌不息,从1951年的剽牛盟誓到2024年的回信嘱托,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初心。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在司法办案中贯彻民族团结理念,守护好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