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东川区检察院:公益诉讼筑牢金沙江生态屏障
近年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检察院立足东川区委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定位,聚焦检察法律监督主责,主动作为,依法高质效履职守护“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助力在长江中上游金沙江东川段筑起生态保护屏障,办理的6件公益诉讼案件获评全国、省、市典型案例。
东川区地处长江中上游金沙江流域,是历史上大面积铜矿采冶区,加之金沙江山高谷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泥石流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多发。为了助力再造绿色秀美家园,东川区检察院聚焦环境治理、矿山修复、水体保护等难点问题,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以检察力量助力地方行政执法,有效破解“执法难”“难执法”的问题,为绿水青山撑起法律“保护伞”。
信息共享合力执法
为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东川区检察院坚持问题导向,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应急管理等12家行政机关联动,建立协作机制,搭建行政部门和检察院之间的工作衔接平台,共同集中办理一批有影响的典型案件,以公益诉讼破解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问题。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区级行政机关向东川区检察院提供土地执法、环境保护、民生领域等相关违法信息,区检察院向区级行政机关提供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案情通报机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东川区检察院和区级行政机关定期通报检察监督案件的受理、办理情况,以及发现的重大情况。
建立案件移送机制。区级行政机关发现检察监督案件线索,及时移送东川区检察院,该院发现行政机关可能存在履职问题时提前预警、告知,明确移送标准,完善移送机制。
东川区检察院还建立重大公益诉讼案件、重要事项向区委、区政府的专报机制,与区人大、区政协的联合监督机制,与区人民法院、公安局联合执法机制,通过“益心为公”公益诉讼云平台聘请志愿者6名参与,建立线索受理、实地取证、诉前建议、调解执行、回访监督等案件办理闭环,确保案件办理实效。
公益诉讼成效显著
面对历史性的生态保护难题,东川区检察院锚定保护“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和保护民生目标,从典型案例入手,靶向发力,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
守护一江清水。深沟河是小江一级支流,曾因农业面源污染、雨污混流、截污管道未全部覆盖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风险突出。东川区检察院经过实地踏勘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向辖区街道和水务、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各部门主动履职,联合开展整治,总投资2287.43万元,实施河道清淤、管网铺设、污水收集处理、绿化美化、健康步道建设等工程,保障河道水质,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修复两岸青山。妖精塘海拔约3700米,高原冰碛湖、草甸风光美不胜收,被称为“滇东小西藏”。2022年,东川区检察院梳理人大代表建议时发现,一企业在探矿作业中,造成环境遭到局部破坏。东川区检察院调查取证后向有关乡镇和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各单位协同联动,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整治,恢复了昔日美丽风光。
坚持司法为民。针对某乡镇群众反映的饮用水泥沙超标问题,东川区检察院通过走访调查后,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促进职能部门完善水厂运维管理并投资641万余元新建第二供水厂、彻底解决周边31个村小组5626人的供水安全。
东川区检察院还先后督促有关部门完善牯牛山49道拐公路安全设施,规范农药管理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加强网络餐饮平台和企业监管,查处食品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企业……用实际行动和成效体现司法为民的温度。
据统计,近三年来,东川区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2件,其中生态环境领域占比33.61%,诉前整改率达93.10%,解决群众用水安全、食品安全、旅游公路安防等民生问题8个,推动建立了金沙江流域(东川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化经验”提质增效
在推动生态公益诉讼的过程中,东川区检察院创新摸索出上下联动,协调治理,部门协作等工作路径,提供了生态公益诉讼“三化东川经验”。
一是保护合力化。东川区检察院建立协作配合、检察专报、检察建议等机制,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区人大、区政协全面监督,区相关行政部门同步联动,形成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合力。
二是治理专业化。东川区检察院通过“益心为公”公益诉讼云平台,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参与,通过卫星定位、无人机拍摄、网络信息共享等手段,实行专业化、科技化、综合治理,提高了公益诉讼质效。
三是机制创新化。东川区检察院聚焦治水、护林等重点,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等机制,健全联络机制,联合巡河巡林,实现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有效震慑了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东川区检察院检察长李恭表示:“将持续深化公益诉讼实践,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坚决守护好金沙江‘一江清水两岸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