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的一个村庄里
四户同宗亲戚因巷道之争对簿公堂
从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案件
当法律文书难以解开亲情死结时
泸水市检察院检察官
用检察履职写下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检察履职
从“就案办案”到“多元解纷”
年过六旬的阿普望着这条承载着四代人记忆的乡间小道,浑浊的眼里泛起波澜。这原本是连接阿普和妹妹阿娜家宅基地唯一的路,岁月轮转,阿娜的孩子们渐渐长大娶妻生子,家族日渐壮大,房屋也越盖越多,致使这条唯一的路越来越狭窄,阿普在自家院边搭建的玉米笼,更是让道路无法通车只能步行,而因此引发的仇怨也越积越深。
几年来,四家人从屋檐下的争吵发展到法庭上的对抗,从基层法院到中级法院再到高级法院,矛盾愈演愈烈。面对“拆除搭建的玉米笼、恢复道路通行”的判决,阿普无动于衷,甚至在法院强制执行后,还执意重建被拆除的玉米笼。最终,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为由,将线索移送至公安机关。
当案卷移送至泸水市检察院时,承办检察官认为,四家房屋犬牙交错、阿普和阿娜是亲兄妹、长期琐事纠纷,机械办案只会让亲情裂痕更深。
检察履职
从“就案办案”到“多元解纷”
“阿叔,您家菜地的萝卜长势真好!”第一次走访时,检察官用傈僳语打开了阿普的心扉。多次走访后,他摸清了矛盾症结:现行判决要求恢复的通行道路,实际上已经横穿阿普家的庭院,如执行法院判决,将影响阿普的生活,而拒不执行和反复上访的背后,其实藏着法律知识的匮乏和“被小辈告倒丢面子”的羞愤。
带着航拍图和宗地图,检察官团队展开“法律会诊”并启动“民事执行监督+刑事和解”双向机制。在不懈的努力下,由阿普让出2.5米宽的菜地修新路,其余三家共同承担补偿,检察机关向多方协调修路资金和砂石材料。
检察履职
从“就案办案”到“多元解纷”
修路的那几天,四家人不约而同来到工地。阿普默默搬走菜地的篱笆,妹夫开来家里的小铲车,桑合生卷起袖子帮助平整路基时,阿娜的小孙女给他递了瓶水……热烈的太阳映着热烈的施工现场,心里的隔阂开始慢慢融化。
如今,新铺的水泥路蜿蜒如纽带,串联起四户人家的炊烟。在不起诉决定宣布现场,阿普将按有红手印的感谢信塞给检察官:“以前觉得法律是捆人的绳子,现在才知道是渡船的桨。”
从对抗到对话,从强制执行到主动和解,这起“小案”的圆满解决,彰显着新时代检察机关践行“枫桥经验”的智慧与担当。当法治信仰扎根乡土、检察温度浸润人心,每一条重新畅通的巷道,都在铺就基层善治的康庄大道。